3月26日下午,第三十六期“明湖讲谈”在图书馆142多功能影视厅开讲,主讲嘉宾周军老师给现场近百位观众做了一场主题为《千年古吟·国家非遗·常州吟诵》的精彩分享。
周军,国家级非遗项目“常州吟诵研究学者、传承人,江苏省非遗项目“苏东坡传说”传承人,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客座教授,常州市朗诵吟诵艺术协会副秘书长,国韵诗社社长,常州市吴文化研究会会员。长期从事常州吟诵、方言童谣、苏东坡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研究、传承、授课工作,先后受聘担任江苏省市各大专院校、中小学吟诵教学工作并撰写多篇吟诵学术文章。经常参加省市吟诵艺术展示活动并多次获奖,参加演出有关苏东坡题材的舞台及影视作品并获奖。
周老师说,吟诵是我国古老的文化传承,是中华民族传统诗歌吟唱的方式,是一种音乐语言,古称“乐语”。追溯到《诗经》,就是最早的音乐吟诵、音乐启蒙,也是最早的诗歌,故也称乐三百、吟三百、弦三百。在唐朝,有一种名为“乡饮酒礼”的活动,人们演奏音乐,吟诵诗歌,以此招揽才子。可以说,吟诵创造了诗歌,而诗歌也延续了语言,吟诵与诗歌交替发展,诗乐合一。
周老师告诉同学们,常州吟诵可追溯至战国策中的“吴吟”,江南多地都属于吴方言区,尤其是在常州更为突出,在吴方言区只有常州吟诵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上常州的书院众多,才人辈出,文人墨客有诵有吟,以此交流。常州吟诵必会用常州方言,常州方言有四声七调,再加上常州“腔调”。周老师说,方言是常州吟诵的根基,“腔调”是常州吟诵的精髓。古人依靠情感创作诗词,先是吟诵,再写下诗词,拉起嗓子唱起来。吟诵一定要用古音,很多诗词唯有古音方可表达诗人的情感情境。
为了让同学们更真切地感受常州吟诵的“腔调”,周老师随即为同学们现场表演。从《水调歌头》,到《咏柳》、《清明》、《登高》、《旅夜书怀》等,一首首同学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诗词名作,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大家默默地跟着周老师的吟诵声,或悲怆激怀,或荡气回肠,或绵绵柔情,或清风徐来,极强的带入感让每一位同学随着音乐、文字去感受诗人的心绪和情感。
在古韵丝丝的氛围中,在现场同学的掌声中,本次“明湖讲谈”也就圆满结束。希望常工学子们能关注、学习、保护、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代代相传,薪火不息。
(明湖书社 黄加辰/文 蒋徐宇/摄 图书馆 毛文杰/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