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新书(20241202)

发布人:图书馆发布时间:2024-12-02浏览次数:13

2024122日图书馆入库新书15662641册,这批新书均由读者在线下书展荐购,新书将在图书馆大厅展出一周,然后放置在图书馆二楼东南角新书阅览区。读者可通过图书馆书目检索系统查询详细信息:https://findczgxy.libsp.cn/#/Home

 

1.《不做告别》

作者:(韩)韩江    译者:卢鸿金    索书号:I312.645/173

内容简介

无论是爱还是哀悼,都不会结束,也不该遗忘。

让我们在生死攸关的痛苦中,也不说再见……

庆荷自从写了一本描述屠杀的书之后,就开始做噩梦。她曾经计划和摄影师朋友仁善一起拍摄和梦境有关的纪录片,但后来仁善为了照顾母亲而回到济州岛。

冬季的某一天,因意外住院的仁善,请求庆荷立即前往济州的家里照顾她的小鸟。庆荷在暴风雪中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仁善的家,她在那里看到了仁善的家族史,那是七十多年前在济州发生的平民大屠杀:济州岛大屠杀。

仁善的父亲因失去全家人而悲痛欲绝,但还得在监狱里度过十五年;她的母亲则同时失去父母和妹妹,连哥哥也生死未卜,只能和姐姐两个人相依为命。在屠杀之后,仁善的母亲爲了寻找哥哥的行踪,数十年来没有放弃进行平静的抗争……

在暴雪中孤立的黑暗房屋中、在微弱的蜡烛下、在光与暗之间、在成千上万永恒缓慢下降的雪花中,她们恳切地思念已经不在这里的人。

作者简介

韩江, 1970年生,毕业于延世大学国文系,现任韩国艺术大学文艺创作系教授,当代韩国文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她曾先后荣获《首尔新闻报》年度春季文学奖、韩国小说文学奖、今日青年艺术家奖、东里文学奖、李箱文学奖、万海文学奖等。其作品从更为根源层面上回望生活的悲苦和创伤,笔墨执着地袒护伤痕,充满探索的力量。

2016516,布克国际文学奖在伦敦揭晓。韩江凭借小说《素食者》击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新作《我脑袋里的怪东西》,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晚年代表作《水死》、 “那不勒斯四部曲”终曲《失踪的孩子》等154名竞争对手的作品,成为获得该奖项的亚洲作家。2017年,她获得了有“意大利诺贝尔文学奖”之称的马拉帕蒂文学奖。2018年,她凭借作品《白》再次入围布克国际文学奖短名单,并且创纪录的在同一年凭借《少年来了》入围国际都柏林文学奖短名单,并且创记录地在同一年凭借《少年来了》入围国际都柏林文学奖短名单。2019她获得西班牙圣克莱门特文学奖。2022年,她用七年时间写就的长篇小说《不做告别》拿下大山文学奖、金万重文学奖。

译者简介

卢鸿金,大学教授、韩文译者。热爱旅行、阅读、译写。二十余年来除从事对韩华语教学外,广泛阅读、翻译韩国文学作品。著、译有中、韩文各类书籍六十余种,论文二十余篇。代表译作有金英夏《杀手的记忆法》《光之帝国》《猜谜秀》《黑色花》《读》;韩江《把晚餐放进抽屉》《不做告别》;高银《招魂》;法顶箴言集《凡活着的,尽皆幸福》等。曾在韩国首尔交通电台(TBS)“周末文化走廊”主讲韩国文学多年

 

2.《阿勒泰的角落》

作者:李娟    索书号:I267/2065

内容简介

十九岁,她随家人初入阿尔泰深山牧场,在荒野中经营起半流动的裁缝店和杂货铺。

牧民自古逐水草而居,为了生活,她与家人也不断随之迁徙——从草场到沙漠、戈壁,甚至是凋敝的废墟。

踏入新的土地,空空荡荡,而自然丰泽。人有手有脚、感官明晰,就是自由。

什么都可以从无到有,一点点被创造出来。这样的土地容不下虚伪和矫情,一切都那么直接、真实——世界是未驯服的,感观是纯天然的。

哪怕生活永远在一边抛弃,一边继续,只要感受力还在,永远可以发现新的、值得记忆的美好。

作者简介

李娟,1979年生于新疆。曾一度跟随家庭进入阿尔泰深山牧场,经营一家杂货店和裁缝铺,与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牧民共同生活。

1999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阿勒泰的角落》《我的阿勒泰》《九篇雪》《冬牧场》及《羊道》三部曲。曾获人民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中国好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作品被译为英文、日文、俄文、韩文、阿拉伯文、土耳其文等,在读者中产生巨大反响。

 

3.《山谷微风》

作者:余华    索书号:I267/2074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余华2024最新散文集,收录12篇余华2024年新创作的文章,及17篇历年精彩文章,创作时间横跨40年,呈现了作家半生的历程与感悟。

小时候,他是顽皮又敏感的田间少年,在贫瘠的生活中寻找珍贵的快乐;成年后,他成了细心又包容的父亲,与儿子斗智斗勇,被幸福的烦恼填满梦境与现实。

余华用他特有的幽默和通透记录下日常的美好点滴,用细腻的感悟和精妙的文字告诉我们,一阵微风,一股海流,一顿美食,一场相遇……都是生活给予我们的馈赠。

作者简介

余华,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604月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第七天》《文城》等。其作品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意大利朱塞佩·阿切尔比国际文学奖(2014年)、塞尔维亚伊沃·安德里奇文学奖(2018年)、意大利波特利·拉特斯·格林扎纳文学奖(2018年)、俄罗斯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2022年)等。

 

4.《不如吃茶看花》

作者:周华诚    索书号:I267.1/979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吃茶的随笔集。全书分四辑,从茶讲开去,叙述人们与茶相融的生活,诠释茶事里的生活美学。作者在书中引经据典,将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从茶的性情,自然而然地跨越到喝茶人的性情。这种生活与吃茶的结合生动有趣,信息量足够丰富。

文字风格清新朴素,言谈有趣,娓娓道来,虽引经据典却不失趣味,绝无一些茶书中高深莫测的玄妙之感,充满人文趣味。最为难得的,是那一种自然、闲散的人生状态,读此茶文,如与三二有趣之人面对面闲谈。散文家写的茶书,见情见性,洒脱自然,说茶又不拘泥于茶,却能使茶书一扫技术化的生硬面目,摆脱旧气、书呆子气,让茶成为清新朴素,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爱物,尤其平易近人。

作者简介

周华诚,浙江常山人。稻田工作者、作家、出版人。“父亲的水稻田”创始人。作品见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散文》《江南》《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文汇报》等刊。已出版作品《德寿宫八百年》《流水辞》《陪花再坐一会儿》《春山慢》《寻花帖》《廿四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素履以往》《草木滋味》《一饭一世界》《下田:写给城市的稻米书》等二十余种。部分作品获三毛散文奖、草原文学奖等奖项。作品入选多种年度选本。

 

5.《写下来的愿望更容易实现》

作者:王潇    索书号:B848.4-49/613

内容简介

《写下来的愿望更容易实现》是励志偶像潇洒姐王潇创作的一本通过使用效率手册来进行自我管理的笔记使用指南。有着手账天后之称的王潇,这次系统分享自己多年来使用笔记进行自我管理的心得和经验,整理出一套具有个人风格的笔记术。其中,既有如何认识自我和世界、找到人生目标和志向等参悟人生的道的部分,又有如何具体操作和实践来进行愿望管理的技术的部分,分门别类地把人生的各种愿望拆解到每一天的细节记录里,从而帮助读者绘制一幅属于自己的人生地图。

作者简介

王潇,趁早品牌创始人,作家。2001年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硕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2019年获得长江商学院高级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01年,中央电视台《整点新闻》主播;2002-2004年,就职于美国安可顾问公司战略传播部;2008年创业至今,创办正向生活品牌集群“趁早”“身体主义”“松生”等;2014-2015年,出任《时尚COSMO》主编;2010年至今出版《趁早》《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五种时间》等七本著作;曾获得2017年安永亚太区成功女企业家、2017年中国传播年度人物等奖项。

 

6.《意大利古建筑散记》

作者:陈志华    编者:王瑞智    索书号:TU-095.46/4

内容简介

跟随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志华的视角,我们来到了意大利,这个他形容为“一件大文物”的国家。从那不勒斯的村落到庞贝的发掘现场,从古罗马的浴场到佛罗伦萨的主教堂,作者介绍了意大利二十多个历史文化古城、数百栋古建筑和对它们的保护。从观察到观点,陈志华教授探讨了《威尼斯宪章》的理论基础和意大利遗产建筑保护的实践观察,并以他独特的文化对比视角表达了对中国古建筑保护的反思。

作者简介

陈志华(19292022,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学教育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学术研究涵盖了外国建筑史、中国乡土建筑研究、建筑理论与建筑评论、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研究、中外古典园林研究等多个领域,主要著作有《外国建筑史》《外国造园艺术》《外国古建筑二十讲》《文物建筑保护文集》《乡土中国(陈志华文集)》《乡土建筑遗产保护》《北窗杂记》《北窗杂记二集》等,主要译著有《俄罗斯建筑史 建筑艺术 古典建筑形式》《走向新建筑》《风格与时代》等。

编者简介

王瑞智,编辑、出版策划人。1967年生于青岛,1985年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2000年开始从事图书编辑工作,迄今已经策划编辑近300种图书,主编了《王云五文集》、“齐如山作品系列”、“传记文学丛书”、《造园记:冯纪忠与方塔园》等,曾担任《万象》杂志运营总监8,其间负责该杂志的主编和发行。除了《意大利古建筑散记》,他策划编辑的陈志华先生著、译作有《文物建筑保护文集》《乡土建筑遗产保护》《北窗杂记二集》《走向新建筑》《风格与时代》,他还是《陈志华文集》(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的编委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