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影相随第32期 《天籁梦想》

发布人:图书馆发布时间:2022-06-13浏览次数:1067

6月10日晚,第三十二期“书影相随”于线上成功举行。本次展播的影片是《天籁梦想》,本次串讲人是21工管王留留和21秘班黄佳雯同学,共250名同学参加了本期云端活动。

《天籁梦想》讲述了四个藏族盲童,从珠穆朗玛峰脚下的小村出发,为了一个上电视表演唱歌的梦想进行的冒险历程。他们虽然眼睛看不见,却用心去看整个世界,不屈从命运,不畏惧艰险,于黑暗中勇敢前行。他们“摸索”在路上,经过旷野、索桥、河流、雪山,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历尽坎坷,笑泪交杂,最终在人们的帮助下到达深圳,登上了深圳电视台《天籁梦想》的舞台。

从海拔3658米的拉萨,到海拔100米的深圳,一边是高原圣城,一边是现代化都市,车行距离超过3670公里,文化与科技的差异,又何止是三千多公里的距离。

人们常说“天命不可违”,作为成年人,也常常为迈出探索的每一步感到彷徨,但影片中的四位藏族盲童:会拉弦子的索朗,会唱歌的卓玛,会吹鹰笛的格桑,为大家带路的图丹,就这样相携出发,从世界的第三级,走出高原,穿过山川河流,一路都带着阳光般温暖、纯洁的微笑,终于走上心目中至高的电视舞台。这是怎样的勇气,才能让这几位盲童完成这一程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影片通过类似公路片的镜头,让我们跟随盲童的心路历程,去感受温情的人间百态,去感受梦想的力量。

在分享感悟时,有的同学说,对《天籁梦想》里三个孩子在海边的场景印象深刻,明明他们什么都看不见,却仍然对这个世界充满向往和好奇,他们在望远镜里看到的,其实是他们想象中的世界,是纯净的,不染尘埃的。有的同学说,那一个个黄澄澄的鸭梨随着四个小朋友,从西藏来到深圳,鸭梨里面其实也蕴含了来自盲童对这个世界的善意。也有的同学说,也许命运给了我们不公,也许生活中充满了坎坷,但我们也要像四位盲童那样,为了心中的梦想好好拼搏一次。串讲人王留留同学结合影片所涵盖的梦想内核,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风雨征程就是革命先烈们为国家、为民族追逐梦想的征程。

最后,张老师也分享了他的感悟。张老师认为,最后谢幕的时候,尼达老师摘下了墨镜,也就是摘下了掩盖内心自卑的“道具”,是尼达老师与自己的和解。张老师鼓励同学们,也要勇敢地摘下自己的“墨镜”,给自己一个机会,放下心中的畏惧,勇敢地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


(张军 刘才华/文 张军/供图 储云峰/审核)

  

推荐书目:《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推荐理由:我们应该用什么来定义光明呢?大小,形状,抑或是颜色?不,不是。光明可以是影片《天籁梦想》里,四个盲童小朋友在舞台上感受到的灯光和掌声,是他们一路上经过的风景;光明同样可以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莎莉文在海伦·凯勒手里拼出的一个个单词,是海伦·凯勒手中感受到的流动的水,芬芳的泥。在看完《天籁梦想》之后,不妨再去读一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去再次定义光明,从另一个角度看一看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

索书号:K837.127/114 

馆藏地:社科阅览区三(辽河路校区) 书库二(巫山路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