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津图书奖是国家图书馆主办并联合全国图书馆界共同参与的公益性图书奖项。参评图书分为社科类、科普类和少儿类3类,侧重于能够传播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公众人文与科学素养的非虚构类(少儿类除外)普及性图书。
文津图书奖自2004年创办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六届,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它以开放、包容、共享的理念,吸纳读者、学术界、出版界、媒体界和图书馆界共同参与,开创了图书馆倡导读书、组织读书、服务读书的新形式。
2021年4月23日,第16届文津图书奖各类图书评选结果揭晓,共评选出获奖图书20种,我们将分批为大家介绍,让优秀图书进一步走近每位师生。
1.《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
索书号:D23/84 馆藏地:社科阅览区一(辽河路校区)
作者简介:
刘统,著名党史、军史专家。1951年生,山东大学历史系硕士、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毕业,师从王仲荦、谭其骧。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大校,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在中国现代史、中国军事史研究领域有突出的成绩。
内容简介:
本书溯源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迄20世纪初,下及1929年古田会议,以宏大史观配以全景式叙事方法,书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背景下的中国,讲清党在生死关头将做出怎样的关键抉择,红色火种又如何在沉沉黑夜中成功燎原。
推荐理由:
不同于以往的中共创建史研究,本书拉长时代视野、拓宽地域思维,全景式叙事方法配以宏大史观,再现“中国是处在大革命中,全中国热气腾腾”的震撼人心的革命场面。本书不是传统的“通史”写作,而是以20世纪前三十年历史作为深挖的背景,在历史的纷繁复杂中,抽丝剥茧地真实反映共产党人将如何应对国际与国内、外部与内部矛盾,找到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道路。
2.《谁在看中国画》
索书号:J212/84 馆藏地:艺术书库(巫山路校区)
(英)柯律格(Craig Clunas),1954年出生于英国苏格兰阿伯丁,2007—2018年任英国牛津大学艺术史系教授,现为该校荣休教授。曾任伦敦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中国部资深研究员兼策展人,自1994年起先后执教于萨塞克斯大学艺术史系及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柯律格是从物质文化角度研究中国文明史的重要学者,代表著作有《长物》《蕴秀之域》《中国艺术》《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雅债》《大明》《藩屏》等。
内容简介:
作者讲述了中国及其他国家的观看者如何无可争议地塑造了“中国绘画”这一伟大的艺术传统。他认为,中国境内的观看者对“中国绘画”的演变至关重要。通过考察描绘观看绘画的场景的作品,他向读者介绍了观看者的理想类型:士绅、帝王、商贾、民族和人民。在讨论中国艺术观看者的变化时,柯律格强调,中国文化中意象的多样性,使我们无法明确概括出“中国绘画”的构成。探索艺术作品与观看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将使我们对“中国绘画”这一概念的形成和变革产生新的认识。
推荐理由:
以优雅热情的对话文风、清晰明确的论辩,本书探索“中国绘画”这一现代概念的生发演变。在本书中,柯律格匠心独具,将他渊博的学术造诣、对研究对象的精深识见,以及对艺术市场的历史和中国艺术收藏情况的把握熔于一炉。
3.《钱锺书的学术人生》
索 书 号:K825.6/454 馆藏地:社科阅览区三(辽河路校区)书库二(巫山路校区)
作者简介:
王水照,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1960年秋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978年春,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曾任复旦大学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筹)会长等。从事古典文学研究五十余年,建树卓著,曾获多种教育部及上海市奖项。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四辑,涉及钱钟书的生平曲折、为人处世、学术成就、手稿集的解读与探讨等多个领域,以往来书信和亲身见闻、影印手稿、档案文献等为论述依据,对多种误解做出有理有据的辩驳。其中如钱钟书审稿意见原文、在日本讲座内容的手稿等罕见资料照片,均系首次完整公开,当可推动进一步研究。
推荐理由:
相识相交三十八年,亦师亦友;以学者之心体悟“文化昆仑”,解读“天书”般的手稿集;着重一手材料,多种珍贵文献首次公开。
4.《了不起的文明现场:跟着一线考古队长穿越历史》
作者简介:
李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从事先秦考古研究及中国古汉语研究;刘斌,良渚古城的发现者,良渚古城考古主持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许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二里头考古队第三任队长;唐际根,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原安阳殷墟考古队队长,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高大伦,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教授;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罗布泊小河墓地发掘领队,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段清波,西北大学考古学教授,原秦始皇陵考古队长;杨军,海昏侯墓考古队队长,江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研究室研究员。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中遴选出十个最独具代表性的考古遗址——新石器时代的良渚古城、堪称最早的“中国”的二里头遗址、商代晚期的安阳殷墟、拨开古蜀迷雾的广汉三星堆、见证中西文明交流的小河墓地、秦始皇陵、汉代海昏侯墓、汉唐长安城、宋代沉船南海I号、敦煌莫高窟,分别由十位负责一线勘探的考古人——刘斌、许宏、唐际根、高大伦、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段清波、杨军、刘瑞、崔勇、樊锦诗,以亲历者的角度为公众揭开考古探掘的面纱,带领读者来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现场,讲述中国十个重大考古发现的发掘经历、前沿进展以及文明背后的故事。
推荐理由:
本书图文并茂,结合考古报告中的位置示意图、平剖面图以及重要出土文物,为读者还原现场原境,并提供背景知识、发现过程、延伸阅读、博物馆展品等信息,将专深的考古报告、学术研究转化为面向普通读者的知识读物,可供对历史、考古感兴趣的、喜爱参观遗址博物馆的读者阅读。
5.《汉画故事:刻在石头上的记忆》
作者简介:
张道一,著名工艺美术史论家、民艺学家、图案学家。我国当代艺术学学科的主要创始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53—1957年先后跟随著名美术家陈之佛、庞薰琹研修图案和工艺美术史论。1958年起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1994年调入东南大学任教,创建我国个艺术学系。著有《设计在谋》《造物的艺术论》《吉祥文化论》《张道一论民艺》《中国民间美术》《中国拓印画通览》《汉画故事》等数十种著作,发表论文近300 篇。
内容简介:
汉画深沉雄大,金石有声,融建筑装饰与雕刻版画为一炉,是两千年前的伟大创造,可为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共赏。它是成教化助人伦的古代样板,是人们难以匆匆理解的文化现象。本书对汉代画像石进行了艺术解读,将那些一般看不懂的画面分成人事故事、神话故事、祥瑞故事三类,结合历史文献、画面形象、情节、出处进行具体诠释,并联系时代背景和相关事物予以说明,资料翔实,是理解汉画像的基础读物。
推荐理由:
一本用汉画呈现的汉代社会(精选600余幅图片);一部可视化的汉代社会风情(百科全书式解读);一段亦文亦图的历史纪录(抵达1800年前的现场);一幅深沉雄大的汉代写真(直观感受文化持久的生命力)。
6.《深海浅说》
作者简介:
汪品先,1936年生于上海,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欧洲地学联盟的米兰克维奇奖,以及伦敦地质学会名誉会员、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等荣誉。曾担任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主席、国际海洋联合会(SCOR)副主席、国际过去全球变化计划(PAGES)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发起“亚洲海洋地质会议”系列, 并主持全球季风等多个国际工作组。是第6、7届全国人大代表,第8、9、10届全国政协委员。
内容简介:
本书从海洋的深度探测开始,从深海的基础知识,一直讲到深海的开发利用,层层深入,介绍了截至目前深海研究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如全球大洋深部结构与成因、海洋碳循环、海洋深部生物圈、深海洋中脊与海沟的地质、流体和生命过程、现代海底金属成矿、“蛟龙号”科学深潜等;展示了最新的深海探测技术,如海洋探测系统、深海遥感、海洋地质钻探及采样技术、水下机器人、深潜器、海底观测网等;列举了深海前沿研究面临的科学挑战,如需要怎样的技术来提高海洋地质灾害的测年水平、变化着的海洋是如何影响冷泉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甲烷屏障的、深部生物圈细菌和古菌的能量利用机制是什么、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对深海的影响究竟如何等。
推荐理由:
本书荟萃了汪品先院士十余年深海科普工作的深厚成果,极为重视材料的趣味性和文字的可读性,通过实例剖析和历史回顾,让读者用尽量短的时间,对深海大洋获得相对深入的了解。同时在学术方面,本书也力求深入浅出,多用插图,争取既能反映国际科研的最新进展,又能追溯历史、揭示科学发现的过程。
7.《人体简史:你的身体30亿岁了》
作者简介:
(英)比尔•布莱森,英国皇家学会荣誉院士,詹姆斯·乔伊斯奖、塞缪尔·约翰逊奖等多个文学奖获得者,更因文学贡献获得大英帝国官佐勋章,被誉为“当今在世的最有趣的非虚构类作家”!
内容简介:
本书带领读者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人体奇迹般的运转效率到出现问题时的混乱,了解身体,内容涉及人体皮肤、微生物、大脑、心脏和血液、解剖和骨骼、免疫、肺和呼吸等。
推荐理由:
一部从头讲到脚、从里讲到外、从30亿年前讲到今天的人体百科全书;布莱森“十七年磨一剑”,《万物简史》出版后,再度推出科普巨著《人体简史》;《星期日泰晤士报》2019年度科普书;雄踞《纽约时报》图书畅销榜18周之久;提名《华盛顿邮报》2019年度图书;入围2019年爱德华·威尔逊科学写作奖长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