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红书,塑魂励志

发布人:图书馆发布时间:2021-03-25浏览次数:2270

一个世纪前,中华大地正处于军阀混战和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危局之中,人民饱受创伤和痛苦。也就是在这时,一颗希望的种子已孕育萌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回顾我们党走过的一个世纪,风雨艰程赫然可见,牺牲壮志不能遗忘。如今,在党的领导下,华夏儿女昂首自信,中华民族已经豪迈腾飞。

时值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常州工学院图书馆为读者们推荐一批经典红色书籍,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它们在经历了岁月的筛磨之后仍然能被后世传颂。一本好书就是一个朋友,而一本经典好书就是一位智者。好读书,读好书,读一本能让自己精神振奋的书,读一本能让自己找到人生方向的书。  

  

1.《红岩》

索书号:I247.5/716   馆藏地:社科阅览区三(辽河路校区)书库一(巫山路校区)

 

作者简介

罗广斌(1924-1967),重庆忠县人。1945年,罗广斌参加了地下党领导的革命外围组织“民青社”,1948年在重庆西南学院由江竹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因叛徒出卖被捕,罗广斌先后被囚禁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1949年11月27日越狱脱险。建国后,罗广斌曾历任青年团重庆市委统战部部长、重庆市民主青年联盟副主席,后在重庆市文联专门从事创作。合著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长篇小说《红岩》。  

杨益言(1925-2017),四川省武胜县人,杨益言曾就读于同济大学,因参加反对美蒋的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1948年,杨益言在重庆被特务机关逮捕,囚禁在渣滓洞集中营。出狱后根据其亲身经历写成《红岩》一书。重庆解放后,杨益言曾在中共重庆市委、团市委工作,但在文革中受到迫害,粉碎“四人帮”后才彻底平反,后担任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专业作家。  

内容简介

本书反映的是全国解放前夕光明与黑暗之间展开的一场生死较量。1948年,中国革命已经进入关键的转折期,胜利即将到来。然而,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正处在黎明到来之前最黑暗的时刻,在这样黑暗的时刻,山城重庆正在进行着残酷的斗争。本书围绕着三条线索来展开对斗争的描写:“人间地狱”——中美合作所里革命者与反动派之间的生死较量;地下党所领导的城市运动;华蓥山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和农民运动。这三条线索交织成一个整体,最终汇集到狱中斗争这条主线索上。  

推荐理由

本书集中描写了“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敌我斗争,生动地表现了革命者为迎接全国的解放,彻底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殊死斗争,真实再现了全国解放前夕光明与黑暗进行最后决战的艰巨性,揭露了敌人垂死挣扎的极端凶残和色厉内荏的本质,歌颂了革命志士为真理而斗争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精神。  

  

2.《红日》

索书号:I247.51/28    馆藏地:社科阅览区三(辽河路校区) 


作者简介

吴强(1910—1990),原名汪大同,江苏涟水人。吴强早年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投笔从戎,参加了新四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过华东军区文化部副部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等职务,出版了长篇小说《红日》、《堡垒》(上)等作品,其中《红日》先后被译成英、法、俄、日、德等10多种文字。

内容简介

本书以1947年发生在江苏的涟水,山东的莱芜、孟良崮三次战役为主线,详略得当地描述了这三次战争。书中先写了涟水战役,由于国共双方力量悬殊,结果国民党占领了涟水,而解放军伤亡惨重,被迫撤退。后来解放军重整军队,改变了不利的局面,在接下来的莱芜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并在最后的孟良崮战役中全歼了国民党的74师。如此转败为胜的结局更加真实而独特地再现了解放军取得胜利的不易。  

推荐理由

本书的主题反映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个基本观点,即人民战争。人民的军队,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战的,人民也是战争的主力,他们是人民军克敌制胜的基础,离开了人民的支持,人民军队将一事无成。也正是由于人民从自已的亲身经历中认识到,同国民党反动派的战争就是自己生命和财产的保卫战,所以人民从心底里拥护自己的军队,积极支持战争,无论自己多么困难,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筹粮筹物,出人出力,什么时候要,什么时候有。所以人民的军队才是真正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正义之师,才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3.《青春之歌》

索书号:I247.51/34    馆藏地:社科阅览区三(辽河路校区)  

作者简介

杨沫(1914—1995),原名杨成业,湖南湘阴县人。杨沫青年时期就读于北平温泉女中,期间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作品,1934 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处女作《热南山地居民生活素描》,抗战爆发后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做妇女、宣传工作,1943年担任《黎明报》《晋察冀日报》等报纸的编辑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杨沫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1958年,她的代表作《青春之歌》出版。杨沫还创作了《东方欲晓》(后重写为《芳菲之歌》《英华之歌》)等长篇小说,以及中篇小说《苇塘纪事》,长篇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等。  

内容简介

本书是杨沫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半自传体小说,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过程中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描述了女主人公林道静从一个个人主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改造和成长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通过女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故事,构筑了革命历史的经典叙事,也揭示出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推荐理由

爱情是人类千古不变的故事主题,而本书并不是一部单纯的爱情小说,作者为美好的爱情披上了革命的面纱,将真切感人的爱情置于革命斗争的宏大背景之下,以女性知识分子特有的敏感细腻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的爱情生活。同时,本书还以爱国青年为先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作为重点描写的事件,刻画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时刻所经历的生活道路和他们的思想风貌。


4.《谁是最可爱的人》

索书号:I253.2/60     馆藏地:社科阅览区三(辽河路校区)



  

作者简介

魏巍(1920-2008),原名魏鸿杰,河南郑州人,现代作家。魏巍毕业于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东方》、通讯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和散文《我的老师》。建国后曾担任《解放军文艺》副总编、北京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北京部队政治部文化部部长、政治部顾问,中国文联顾问、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  

内容简介

本书是建国初期一篇影响很大,传诵广泛的优秀报告文学。写的是1950-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最艰苦阶段,志愿军战士英勇反击美国侵略军的英雄事迹。在1950年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38军112师担负穿插任务,他们成功地穿插到三所里、龙源里、松骨峰,切断了敌人的后路。南逃之敌为了夺回生路,拼命地向112师扑来。北援的敌人为了接应南逃的溃军,也疯狂地扑向112师。面对人数众多、装备精良的美军,112师承受了最大的战场压力,整个战场杀得天昏地暗。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报道了抗美援朝战场上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  

推荐理由

在当代文学的发展史上,首先要提到的是魏巍的报告文学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在这些作品里,作者以饱含深情和诗意的笔触,报导了抗美援朝战场上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揭示了彭德怀带领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光照日月的崇高心灵,歌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的血肉情谊。这些作品在当时一经发表,立刻便激起强烈的反响。它激励了朝鲜前线广大指战员的斗志,鼓舞了祖国人民努力生产、支援前方的干劲。70年过去了,时光的烟尘让英雄走入历史深处,而这些文字却温暖了一个时代,成为了无数人的深刻记忆。 


 

5.《可爱的中国》

索书号:I266/225      馆藏地:社科阅览区三(辽河路校区)

  

作者简介

方志敏(1899-1935),江西上饶人。方志敏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的缔造者。1928年参与领导弋横暴动,创建赣东北苏区。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10军、红11军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1935年1月因叛徒告密被捕,同年8月牺牲,时年36岁。其作品有《清贫》、《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  

内容简介

本书是方志敏于1935年被捕后在狱中写下的一篇散文。主要叙述了方志敏在求学、被捕、囚禁中的一些见闻、一些事理、一些感悟,并对人生最后一段日子提出了假设。这篇散文主要体现方志敏两个方面的思想感情,首先是针对当时中国的国民党反动派认为中国的共产党人的革命“只顾到工农阶级利益,而忽视了民族利益”这一原则性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加以回答,打破那些武断者诬蔑的谰言;其次是寄语后人:人一定要有一种自强不患的精神,不要被一时的困难所吓倒。  

推荐理由

本书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表现了作者精确的描写和强烈的激情相结合的艺术效果。比喻生动,使作品形象,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大量排比句的运用使本书体现出排山倒海的气势。本书具有鲜明的思想,极具革命性、战斗性和感召力。作品以丰富的内容描述了“半殖民地民众悲惨的命运”,发出了中华民族谋求解放和自由的震耳欲聋的呐喊,强烈地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极大地激励每一位共产党人的斗志,催人奋进,为可爱的中国而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