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老城门
常州别号“龙城”,到处都有龙的痕迹。2567年的建城史,比苏州还早。从唐宋到明清,这里一直是江南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中心,它也因此被称为“中吴要辅,八邑名都”。
书本上的常州大致如此。但在现实生活里,除了那些地名还在,古城的小桥流水、牌坊街巷大多已消失在历史深处,只留给我们一个个模糊的背影。
直到最近一批珍贵图片被发现,常州老城厢的样子才渐渐清晰起来。
照片一共有6张,每张上面都有一座城门。但问题是,常州的城墙早在1952年就被拆毁了,这些城门究竟对应着什么地名?它们又曾经矗立在哪里呢?为了解开这些谜题,我们要去寻找一位高人的帮助。
季全保从事常州地方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已经超过30年了,虽然他也没有亲眼看见过常州的老城门,但从浩如烟海的地方史料里,季老师相信,自己已经找到了解开谜题的那把钥匙。
1700多年来,常州城历经多次变迁。最早的内子城始建于晋太康年间,大体位于现在的西横街以北,常州市第二中学到大观路一带;五代十国时,常州在内子城的基础上增筑外子城。城墙西沿玉带河、北沿关河至青山门,东至北水关迎春桥,南沿迎春桥至白云渡,再向西经惠民桥、甘棠桥、觅渡桥到西水关,这一圈称为外子城。因为外子城的形状四方,好似酒器,因此也被称为“金斗城”;到了公元936年,刺史徐景迈又修筑了罗城,这是常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垣。
罗城城垣东沿关河至通吴门外的舣舟亭,南沿市河至广化、德安二门,西沿运河至朝京门外的石龙嘴、锁桥一代,向北则一直连到青山门、和政门,大体是一个菱形。依托罗城开挖的护城河水面宽阔、气势宏大,加强了南唐乃至两宋在这里的防御力量,常州也由此进入了经济文化发展最为迅速的黄金时期。(朗读者:18编导一 王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