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誉朝野,词艺振嘉闻”的戴叔伦
戴叔伦,唐代诗人,字幼公,江苏常州人。出生于一个隐士家庭。祖父戴修誉,父亲戴昚用,都是终生隐居不仕的士人。戴叔伦年少时,聪明好学,博闻强记,诸子百家过目不忘。曾拜师于散文家、诗人、常州历史上第一个状元萧颖。以“文学政事见称萧门”,“为萧门人之冠”,是萧门弟子中的佼佼者。
戴叔伦在38岁之前,任杭州新城县县令。大历年间,被户部尚书刘晏赏识,在其幕下任职,先后任湖南转运留后、河南转运留后。在主运湖南期间,他“抑权豪,劝农桑”,将“寇扰民瘥,田卒荒芜”的萧条残败的景象,建设成为“桑柘茂,堤塘修,平林阴,大壑含润……,路绝豺狼,口狱止讼,聚货通商”,“民顿富庶,政通讼简”的兴旺和平气象,深受百姓爱戴。在戴叔伦离任时,以至于“耆毛相饯送,儿童亦悲酸”。可见他是个受人尊敬、政绩卓著的良吏。
贞元元年(785),戴叔伦任抚州刺史,任职期间,因百姓争水灌溉,他制定“均水法”,影响了一些权贵豪强的利益。为此,遭受不白之冤。但百姓自有公论,在他离任后,为他立了遗爱碑。
德宗皇帝对戴叔伦的政绩也深表满意,“诏书褒美,封谯县男,加紫金服”。贞元四年,戴叔伦回到故里常州,打算隐居终生。但不久,德宗又诏任他为容州刺史,加御史中丞。第二年六月,在赴任广东的途中辞世,后葬于常州金坛南郊。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知县张翰仲为其立“诗伯夜台”石碑。他治理容州仅仅几个月,但政绩为人称颂:“绥徕夷落,威名流闻。”贞元五年,德宗定每年的二月初一为中和节,德宗皇帝亲自写诗,记之:“东风变梅柳,万汇生春光。中和纪月令,方与天地长。耽乐岂予尚,懿兹时景良。庶遂亭育思,同致寰海康。君臣永终始,交泰符阴阳。曲治小新碧,华材桃稍芳。胜尝信多欢,戒之在无荒。德宗知戴治容州政绩清明,下诏将该诗写本赐戴叔伦,以示褒奖。
戴叔伦人称“诗伯”(即大诗人)。《女耕田行》描写了封建压迫下妇女从事田间劳动的艰苦;《边城曲》描写了将士们远戍边城之苦,“人生莫作远行客,远行莫戍黄沙碛,黄沙碛下八月时,霜风裂肤百草衰”,并与都城长安的豪华生活对照“不似京华侠少年,倩歌妙舞落花前”;《屯田词》表现了诗人对处于苛重压迫和剥削之下的劳动者的同情,开始时写“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但后来天旱蝗灾,颗粒无收,官吏还逼迫去砍伐南田树木,赶着耕牛去,耕牛也因“霜重草枯”而冻死,最后以“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结句,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晚唐诗论家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曾援引过戴叔伦诗话,“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可见,戴叔伦对宋、明以后主张神韵、性灵的诗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朗读者:20小教三 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