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实胜,武能安邦”的唐顺之
唐顺之,字应德,因喜欢荆溪山水,又字荆川,常州武进人。在唐顺之的幼年时代,父亲对他管教甚严,写字如不端正就会挨打。如果出去游玩回家晚了,母亲也会时常责骂他。唐顺之禀赋聪明,并且极具个性,在同龄人中属佼佼者。他十分勤勉好学,孝顺父母,为了不让慈母操心,他用木盒做了一个遮光灯具,经常刻苦读书到深夜。
或许性格决定命运,一帆风顺的科举并未给他带来畅达的仕途。唐顺之一生在官场上四进三出,颠簸坎坷,在野竟长达二十六七年。居乡期间,他修身养性,静心读书,勤奋著述,把时间和精力都用于钻研《六经》、《百子史氏》、《国朝故典律例》之中,以至于常常忘寝废食。在这些远离官场的时日里,他还学射学算学、天文律历、山川地志、兵法战阵,以及兵家小技。
他还提倡“务实”精神,因此,唐顺之的道德文章、经世务实的思想对后人影响甚广。他的会通经学、经世致用的学术实践和文学变革主张,承上启下,直接影响了一代常州学风,使常州地区成为江南乃至全国的文化中心之一,名人辈出,文化流派纷呈,拥有常州独特的学术个性。
唐顺之虽长期寄居林下,却未曾一日忘国。嘉靖年间,倭患日炽,侵扰蹂躏百姓愈演愈烈,一直没得到解决,唐顺之在苏州曾亲眼目睹倭寇以刺刀刺杀婴儿作为消遣,痛心疾首,发誓要把倭寇赶尽杀绝。因此,唐顺之决定为民请命,投笔从戎。回到兵部复职后,唐顺之主张在海上截击倭寇的兵船,不让倭寇登陆。因为当时大部分的将校兵卒都怕海战,甚至见了水就害怕,因此他们常常假借种种客观原因躲在内河的港湾内不敢出战,这给海上来的倭寇提供了登陆而来、抢掠满载而去的机会。顺之见到人民遭此苦难,常常皱着眉头慨叹,老百姓遭受横祸,等于用刀子剜我的肉。于是,他决定亲自下海去体验一下海上的生活。他从江苏的江阴驶向蛟门大洋,一昼夜走了六七百里,跟随他前往的人在风浪中或惊骇万状,或呕吐不止,可是顺之却意气风发,镇定自若,他在狂风怒吼、惊涛骇浪的隆冬黑夜的海上,把躲藏在港湾内不尽职守的将官们捉住法办。严惩之下,这些拿了朝廷俸禄却贪生怕死、贪图安逸的将官们再也不敢懈怠,都兢兢业业地认真尽责了。之后,唐顺之率领船队,前往倭寇停泊的三片沙,于海上发动进攻,大获全胜。
唐顺之因多年在海船上奔波抗倭,连续好几个月都生活在海上,不幸染病,于通州海船上病逝,年仅54岁。(朗读者:20秘 石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