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皇帝萧衍
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南朝梁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就是常州籍皇帝。
萧衍,字叔达,南北朝梁开国君主,于502年4月自立为帝,国号梁,改年号为“天监”。他当了48年皇帝,对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影响甚大。
萧衍登基后,鉴于齐亡的教训,他勤于政务,日理万机。寒冬腊月四更天就点起蜡烛批阅公文,手足皲裂也毫不在乎。他亲自起草的各种文章,合在一起竞达120卷。他重视儒家学说,设国子监,增广生员,立五馆,设五经博士。亲撰《春秋答问》、《尚书大义》、《孔子正义》等200卷,王侯朝臣质疑,萧衍都亲自解答。这在封建皇帝中并不多见。他有意纠正宋齐以来的种种弊端,注重纳谏,特诏在东府门前设立“谤木函”、“肺石函”、“登闻鼓”,吸纳各种建议,方便百姓申诉冤屈。凡布衣处士,欲指陈时事,有所建议,可投书于谤木函中;凡功臣材士,如有功劳未达,才不尽用,可投书肺石函中。下令“断庆礼”、“止贡献”,禁绝臣民进献财宝。在生活上布衣蔬食,提倡节俭,后宫不允许从事华丽装饰。曾下诏将齐朝留下的后宫、乐府、西解等处的妇女全部放遣归家。自己“一冠三载,一被二年”,平时吃饭以蔬菜豆羹为主。选任官吏时,也是以为政清廉作为重要标准。在小县干得好的,即迁大县,大县令有才干政绩者,迁升二千石。当时朝臣中有二人以廉洁著称,被提拔为内史、太守。于是上行下效,吏治大有起色。由于萧衍采取了一系列尊儒兴学、薄赋简刑、勤政恤民、采纳众议的措施,因此国事很有起色,到梁天监十年(511),已统辖23州、350郡、1022县,境内安定,府库充盈,文化昌盛,是魏晋以来200余年的最好时期。
可惜,随着功成业就,萧衍开始由有为向无为、由开明向昏庸转化。他信奉佛教,大建佛寺,全国寺庙多达2846座,所以杜牧有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萧衍也热衷于各种佛事活动,还非常地“乐善好施”,一次就能慷慨地奉上钱物价值千万以上,以至于百姓因他的重佛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佛祖并没有“保佑”萧衍这个虔诚的弟子。由于他晚年的耽于迷信,放纵朝政,一个拥有28万户籍、上百万人口的繁华都城建康被破坏殆尽,给南方经济带来很大损失,终于酿成奸佞内外勾结长达4年的“侯景之乱”。公元549年,萧衍也被侯景囚禁于净居殿,终被饿死,终年86岁。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评说:“梁武帝在位48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清代著名诗人洪亮吉也以诗讥之:“妄思成佛反遭魔,历劫应知负债多,何必赎身同泰寺,累他临殁唤荷荷。”(朗读者:20小教三 汤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