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形壮士史贞女
《东南列国志》第73回写到春秋时期,一位女子为救伍子胥而抱石投河,伍子胥目睹此壮烈情景,慨然用血指在石头上写下“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的故事。这位“声动列国,义形壮士”的女子,就是2500多年来一直为后人称颂的常州溧阳姑娘史贞女。
史贞女,家住常州溧阳黄山里(今大溪乡上吴村)。传说,其父亲早亡,母亲双目失明,史贞女靠纺纱织布奉养相依为命的母亲,年近30也未嫁人。
公元前552年,为逃避追杀,伍子胥在逃亡途中经过溧阳境内,在濑水边遇到一位女子,向她乞食。女子同情伍子胥的遭遇,慷慨地将浆纱用的半桶面糊和随身带的冷饭团都给了伍子胥充饥。伍子胥感激不尽,作揖而去。不久,伍子胥又返回,因怕追兵知道自己的去向,再三叮嘱切勿讲他来过这里以及他的去向。女子说:“我独与母居三十年,贞洁自守。今予丈夫饭食,是越礼行为,因我不忍心而至此。你走吧!”为使伍子胥放心而去,并保持自己的名节,女子毅然抱起石头投水而亡。伍子胥目睹这一切,不胜唏嘘,誓言一饭之恩,千金相报。
伍子胥到了吴都后,披发赤足,涂面行乞于集市上。吴人见他气质不凡,像个贵族后裔,又不是本国人,便报告了吴王僚,但并没有得到重用。后来吴王阖闾当政,起用伍子胥,使吴国的军事力量迅速强盛起来。公元前506年,阖闾任伍子胥为谋主,孙武为大将,大举攻楚,五战五胜,进驻楚国的国都郢。
在班师回朝返回吴国的途中,伍子胥到溧阳濑水边凭吊当年的救命恩人,撒下三斗三升金瓜子,遍访她的家人,终于找到了女子的母亲,才知道这女子叫史贞女。伍子胥赠送了很多金银财物,并在史贞女的投水处(今天的中桥村)和宗族土地上建墓地,建祠庙。
2500多年来,中桥村的浣纱庙,几度风雨,几经兴废。现存的史贞女浣纱庙,是仿清建筑,两进11间,龙檐飞角,金铃铁马,前后各有一个天井,大门有“浣纱庙”三个砖刻大字。前进正厅有两块横匾,上面一块书“浣纱史贞烈女祠”,下面一块书“投金古濑”。天井里竖有明代溧阳进士、书法家马一龙草书书写的史贞女事迹的石碑。后进正厅,供奉史贞女塑像,神龛两边有楹联:“青眼识英雄视死如归贞女千秋崇庙祀,芳名垂宇宙恩重似山投金百世永江流”,横匾“心同白水”。人们感念她的贞德、孝顺、义举的高贵品质,称她为“史贞女”或“史贞义女”。
史贞女自我牺牲的事迹和精神,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人颂扬。唐至德元年,李白游溧阳,应县令郑晏等人之请,撰写《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并序》,由著名书法家李阳冰书写全文600余字。碑文云:“伍胥东奔,乞食于此。女分壶浆,灭口而死。声动列国,义形壮士。”(朗读者:19学二 唐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