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这个新的人生舞台上,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开阔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社会知识。打开阅读的大门,搭建心灵的桥梁,品味书卷,感悟人生。同学们,让我们现在就养成阅读的习惯,从书中获取更多的正能量。
1.《武汉抗疫日记》
作者:新浪微博、新浪读书联合编著
内容简介:
2020年伊始,正值春运高峰,未知疫情在中国武汉爆发,扰乱了所有人的生活节奏,让整个武汉,乃至整个国家陷入恐慌。绝大部分人回忆起2020年的春节,是线上新年红包、是百无聊赖的居家游戏、是日益渐增的数字和中国地图慢慢变得猩红。或许我们也曾为在微博上看到的故事而流泪、为李文亮医生的离去而心碎、为数字一天天减少而减弱防备。但没有去过武汉,没有亲临抗疫一线,你永远也体会不到那样的生离死别,那样的绝处逢生。
推荐理由:
翻开本书一页一页开始阅读,一幕幕场景在眼前浮现,拥挤的病房、穿梭于病房之间的医护、忙碌的志愿者、因生病痛苦的患者、抢救室争分夺秒的救治、医院门口祭奠亲人的菊花、成功脱离危险的欢欣鼓舞……所有这些或悲恸、或欣喜的故事完整了这本《武汉抗疫日记》,它是对2020年武汉抗疫一线的局部还原、是身处最危险地带的英雄们最真实的记录,我将永远不会遗忘这段记忆。
2.《我包罗万象》
作者:[英]埃德·扬(Ed Yong)
作者简介:
埃德·扬是《大西洋月刊》的科学记者,目前在美国华盛顿特区工作。他的作品还常见于《美国国家地理》、《纽约客》、《连线》、《自然》、《新科学家》和《科学美国人》等众多科学媒体。他因出色的生物医学报道和生命科学传播工作,于2016年分别荣获迈克尔·E.德贝基新闻奖和拜伦·H.瓦克斯曼奖,他曾经的博客“并不复杂的科学”曾于2010年荣获美国国家研究院凯克科学传播奖。埃德曾经在TED发表关于控制意识的寄生虫的演讲,目前已获得150多万的观看量。
内容简介:
在人类的生活史中,微生物常常隐而不现,只有当我们被因它们而起的疾病击倒时,才猛然意识到微生物的存在。因此,人们常常给微生物冠以恶棍之名,直到今天仍然容易谈菌色变。可事实上,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不仅从未缺席,而且必不可少。放眼万物,斑头雁迁徙飞跃喜马拉雅山时带着微生物,象海豹潜入深海时也携有微生物。当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
推荐理由:
本书将带领我们以“微生物之眼”重新认识生命体之间的共生关系。在每个自成“动物园”的人体之上,微生物能塑造器官、防御疾病、消化食物、驯化免疫系统、指导行为,并赋予我们各种神奇的能力。读者可以通过本书重新认识人类过往对很多古老共生关系的大意破坏,同时见证当下各行各业努力构建新型共生关系的谨慎尝试。也许,是时候用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改写奥逊·威尔斯的“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了。在离不开与微生物的共生互动之中:“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
请点击下载电子版阅读:我包罗万象.pdf
3.《你不了解的真相:江晓原说科学》
作者:江晓原
作者简介: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成为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专业的博士。曾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工作15年,1994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个科学史系。已在外出版著作约百种,发表学术论文约两百篇,并长期在京沪报刊开设个人专栏,发表大量书评、影评及文化评论。学术思想在外受到高度评价并引起广泛反响,新华社曾三次为他播发通稿。
内容简介:
当下科学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太多的便利。社区商店里,自助扫码购物司空见惯;人脸识别系统能快速地识别用户;超市和外卖平台的APP,包揽一日三餐、野餐、聚会等绰绰有余;可追踪的交通工具、货运员轨迹,方便我们合理安排时间,无缝衔接各种行程;各种智能机器人,对话、唱歌、讲故事、做家务,已然晋升为小萌宠……
人类真挚而热情地拥抱科学,像身边的人一样。可我们也许会在某个时刻疑惑,甚至恐惧:科学高速发展有什么隐患?为什么转基因会让大众如临大敌?为什么说乔布斯给了我们“毒苹果”?人工智能在未来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人类的前路又会怎样?
推荐理由:
本书在转基因主粮、基因技术、全球变暖、核电、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诸多科技热点话题都有不同流俗的观点,这些观点,恐怕会让主流科学界如芒在背。至于他对科学的一些总体判断,诸如“科学不等于正确”“科学是一把切菜刀”“科学已经告别纯真年代”,都远远超出了一般大众的认知,对流行观念构成了挑战。读者如欲接受这挑战,就请展读此书吧。
4.《汴京之围》
作者:郭建龙
作者简介:
郭建龙,自由作家,曾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出版作品:社科历史类“帝国密码三部曲”《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历史游记《穿越百年中东》;小说《告别香巴拉》;文化游记“亚洲三部曲”《印度,漂浮的次大陆》、《三千佛塔烟云下》、《骑车去元朝》;人物传记《一以贯之》;商业传记《势在人为》。
内容简介:
北宋宣和年间,帝国上下一片繁荣景象,然而盛世之下的隐患已成暗涌。财政困难、军事痼疾、恶性党争等内部危机,北方辽、金两国的军事威胁等外部危机,使得帝国渐成风雨飘摇之势。为“收复”作为战略屏障的燕云十六州,宋徽宗决定联金灭辽。宋金联盟虽然逐渐将辽国蚕食,但金国借此窥见北宋的虚弱,加之两国复杂的利益纠纷,金国转而南下攻宋。靖康元年(1126),金军第二次围攻汴京,十一月汴京城陷。北宋轰然崩溃,从盛世到灭亡仅隔三年。
推荐理由:
本书追溯北宋末年靖康之难的完整历史细节,讲述宋、辽、金三方的和与战,聚焦北宋历史大变局的关键时刻,以及帝国由内而外全局性危局大爆发的前因后果,是一部全新视角下的辽金宋外交战争史,颠覆读者既有的历史观,用丰富扎实的史料复原多方立场,带读者一起了解北宋政治、军事和外交策略的得与失。作者以兼顾宋、辽、金三方立场的史料记载为基础,用通俗流畅的叙事笔法,试图复盘靖康之难历史发生的过程,探寻北宋盛衰之变背后的深层成因,细节丰富到不可思议,无不触动读者的神经。
请点击下载电子版阅读:汴京之围.pdf
5.《五更盘道》
作者:漆永祥
作者简介:
漆永祥,1965年生,甘肃漳县马泉乡紫石村人。1983年至1990年在西北师范大学攻读历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93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文献学史、清代学术史、清代考据学、朝鲜《燕行录》、东亚学术与文化以及中学语文教学与高考等的研究工作。曾任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北京市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副组长等。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线是一个60年代生人的“上学记”,从西北边远山乡的村塾,历经波折直至成为北京大学教授。作者对早年生活细节记忆之具体,描写之生动令人惊叹。除了主线“上学记”,书中还兼述作者甘肃边远山区的风土人情,白描式的记录了那个“平凡的世界”里人们的歌哭悲欢,希望与绝望。
推荐理由:
这是一部弥足珍贵的乡土写真和另类心史。作者受益于“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经历了80年代的改革开放,自主选择进京读博,进而留校任教,这段人生道路与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轨迹基本刚好同步,作者的书写可以见证“知识改变命运”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并不只是一句口号。
请点击下载电子版阅读:五更盘道.pdf
6.《航海家的笔记本》
作者:[英]休·路易斯-琼斯
作者简介:
休·路易斯-琼斯是一位探险史学家,剑桥大学博士毕业。他曾是斯科特极地研究所的所长和伦敦国家海洋博物馆的馆长,现在是一位作家,进行了大量关于探险和视觉艺术的写作及讲座。他每年都去北极地区和南极洲做极地导游,痴迷于荒野环境和偏僻的岛屿。他的作品包括《海洋画像》、《穿越南极洲》等,其中《征服珠穆朗玛峰》)在班芙山节上获得了历史奖。
内容简介:
从古至今,神秘的海洋一直让人类充满好奇与幻想。透过一本本珍贵的私人航海日志、信函、日记与画作,我们将跟随这些勇敢的海员一同穿越航海时代,探索未知的海岸线和奇特的生物,感受海上生活的艰辛与快乐。从寒冷的极地到南太平洋上散落的神秘岛屿,他们于海浪的颠簸中记录下人类初看世界边缘的第一印象。
这里不仅有我们熟知的郑和下西洋,也有在詹姆斯·库克船长的领导下为世界带来的第一张南极冰山图的“决心号”与“冒险号”,还有多次记录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的画家威廉·怀利、为了描绘真实海景而把自己绑在桅杆上的著名画家约瑟夫·透纳、通过女扮男装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全球航行的女性让娜·巴雷……除此之外,陪伴我们航行的还有众多科学家、海军、随行医生、厨师、渔夫、潜水员甚至海盗。在探索海洋的过程中,会有发现新物种和新大陆的欣喜,也会有目睹人类的贪婪导致物种灭绝的悲哀,更有为了争夺资源而发生的无数海战与劳动剥削。面对未知的世界,我们人人都是海员。
推荐理由:
本书是继畅销书《探险家的笔记本》之后,休•路易斯-琼斯推出的又一出巨作。本书展现了15世纪至20世纪,来自世界各地60位航海者的手记。书中汇集400余份珍贵的一手历史资料,更有8位国际知名探险家作序,共同追寻人类探索海洋的足迹。
请点击下载电子版阅读:航海家的笔记本.pdf